在许多人眼里,海角不过是个风景地名,或者是一处渔民收网的海湾。但在网络的暗流里,“海角”是另一种象征——一个被神化的ID,一个在论坛和私密圈子中流传的谜一般的人物。他们叫他“海角大神”,因为他总能发出最独家、最离谱、最令人质疑却又无法证伪的内容。
那天深夜,我刚关掉电脑准备睡觉,母亲端着一杯温水进房。她很少在我夜里工作时打扰我,但这次,她叹了一声,说:“你在查的那个海角,不要碰得太深。”我怔住了——她怎么会知道我在查这个?
出于好奇,我从头开始记录这段调查。起初是断断续续的论坛截图,从海角大神最早发帖开始,他的语气淡然,字数不多,却像老照片一样有年代感。有人说,他其实是早年某新闻调查员,也有人说他是某失踪案的嫌疑人。但每一条推测,都像被海浪冲散的贝壳,只剩碎片。
母亲并不擅长电脑,我更没想到她会提到这个名字。更奇怪的是,她开始主动和我聊起一些陈年往事——关于她二十岁时在海边小镇工作的日子,关于一个总是坐在码头石阶上写字的男人。她说那人很安静,脸上总带着一点笑,像是看透了别人的秘密。
我把她的每一句话,都和海角大神的帖文对照。惊人的细节开始浮出水面——海角在2008年发过一篇关于海边老码头的文章,里面的场景布局、天光颜色,甚至提到的一句方言,和母亲的记忆完全一致。那方言不是普通汉语,而是我们镇上才有人会说的。
于是,这场调查不再只是网络猎奇,而变成了一次家庭深挖。我开始整理时间线:母亲在那个小镇的年份、海角大神帖文的发布时间、当时发生的几件本地新闻。每一点交汇,像地图上闪烁的坐标,引导我走向一个未解之谜——这个海角大神,究竟和我母亲有什么关系?
调查继续深入,我发现海角大神的一条旧视频,拍摄角度奇特,像是用老款DV机从一个窗户外部探入室内——而画面里的桌布花纹,和我家旧照片里的桌布一模一样。当我把视频暂停给母亲看时,她的手微微发抖,眼神躲闪,“可能只是别人家也有一样的桌布吧。”但她的话,显然没有说服我。
在这个第一阶段的记录中,所有的信息是散的,但它们已经编织成一条暗线——网络上的传说人物,现实生活的旧人影,母亲的犹豫与沉默,那些年代的海风与浪声,正在一点点把我引到海角的最深处。
如果说第一阶段是拼合碎片,第二阶段就是潜入深海。为了靠近真相,我决定联系几位老论坛成员,他们的账号早已半死不活,但一个叫“浮光”的用户竟然回复了我。他在私信中只说了一句:“你查的那个人,不是你以为的那样。他很可能就在你家吃过饭。
”
这句话像利针扎进脑海。母亲开始变得戒备,看到我翻旧相册时,就像在防备一个小偷。她甚至试图把一些老照片收入抽屉锁起来。这种反常让我更加确信,海角大神和家庭之间有某种难以启齿的联系。
我把调查扩大到现实——回到母亲当年工作的海边镇子。那是个安静得几乎被遗忘的地方,渔网堆在屋外,港口的油漆剥落,潮水味混着柴油机的声响。走在海边,我问几位老人是否记得码头上的“写字男人”。有人点头,说他常画一些奇怪的图案,还喜欢拍照,有时会对着海发呆一整天。
关键线索出现在一个废弃的小旅馆。旅馆老板翻出一本泛黄的入住登记,里面在母亲名字的下一行,就出现了一个和海角大神网名很相似的登记——字迹潦草,但姓氏与论坛传闻中的名字完全一致。那一刻,我几乎能听到心跳敲击耳膜。
回到家,我决定正面和母亲谈。她沉默良久才说:“那时候,我帮过他一件事,他是个很孤独的人,身边没人信任。我帮他把一些东西寄出,很隐秘,他说这些东西总有一天会有人看见……也许,你现在看到的,就是那些东西。”
我恍然——海角大神的那些帖子、视频、线索,可能都是母亲当年帮他保存或传递的材料。在网络匿名的世界里,这些信息像被海流冲送的瓶中信,终于被我的搜索捞起。可故事并未完结,因为母亲拒绝透露更多:“有些事,知道了并不会让你更好。”
而我能做的,就是把这段调查完整记录下来——和母亲的对话、论坛上逐渐消失的帖子、那个小镇的潮声与光影,都汇聚成一份暗藏的档案。
海角大神,是谜,也是纽带。他跨越了虚拟与现实,把我和母亲过去的某段隐秘连在一起。也许他并不在乎被谁认出来,但那些被深埋的事实,一旦被挖掘,就如同海底火山——表面看不见,底下却在不断酝酿。
我知道,终究有一天,我会走到海角的真实面前,而那天到来时,我必须准备好,不仅面对一个传说人物,更面对母亲内心的另一片海。